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河南省抢抓机遇、真抓实干 新的创新故事已经开始

商业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1-09-30 10:20:14

流金九月,刚满“周岁”的中原科技城,一场集中签约“星光熠熠”。华为、阿里云、有赞、百度等16家高科技企业签约落地,将在这片“创新雨林”中繁茂生长。

此刻,很多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河南正在起变化。变在重视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变在专注创新的势头更加迅猛,变在推动创新的举措更加有力。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这已成为共识,且付诸行动。

而现代化河南这辆“重型车”,要想在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赛道上加速奔跑、行稳致远,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作为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站上新历史起点的河南,正以更高的站位和视野,把创新驱动当作一把“金钥匙”,奋力打开未来发展的崭新空间。

这种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对新发展格局下河南现在和未来的清醒认识,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嘱托的深入落实。

闯出“华山一条路”

绘制一张河南近来的时政“词云图”,科技、教育、人才,便是闪耀其中的高频词。

9月7日,省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两个确保”,部署实施“十大战略”,“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被放在首位;

9月22日,中秋节假期刚过,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党政“一把手”合力抓创新;

9月23日,神农种业实验室揭牌成立,在欢庆丰收的时节,埋下一粒“金种子”;

9月26日,省委书记楼阳生主持召开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座谈会,推动高校“双一流”创建,加强“第二梯队”建设……

鼓点密集,决心坚定。

同是9月。2021中关村论坛开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推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相应相合,同气同声。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用这句话来形容当前创新的紧迫性,再合适不过。

就在上个月,河南师范大学教授研制的抗艾新药阿兹夫定,正式获准上市。这是国内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口服抗艾创新药,将为艾滋病的治疗和预防作出重大贡献。

不唯“河南药”,“河南粮”“河南芯”“河南造”……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完成“三级跳”,越来越多的企业、地方尝到创新驱动发展的甜头。

然而,科技创新全面发力、纵深发展的势头背后,一些现状无法回避,一些尴尬难以化解:

在全国版图中,科技整体实力不强、引领带动能力不足,仍然是制约河南加快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百姓感知中,高校质量与综合实力严重不匹配,家门口好大学少、上大学难,是长期以来的河南之痛。

再也不能和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再也不能在新发展格局中错失良机!一篇被广泛传播的文章写道:“在新一轮竞争中,河南急了。”

只有向创新驱动要动力、要空间、要效益,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建成现代化河南。省科技厅厅长陈向平说:“河南能否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据发展主动,取决于是否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

——在更高起点上讲创新。

省委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河南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华山一条路”。

本着这一高标准要求,一手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培育和对接,一手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成为河南的战略抉择。

——用系统思维推动创新。

认真体会“十大战略”,创新犹如一条穿珠红线,没有哪一项战略不依靠创新推动,也没有哪一项战略不浸润着创新的力量。

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融会贯通于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河南亟待在不同领域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以思路创新实现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河南所讲的创新,不仅是科学技术创新,还包括理念的创新、方式的创新。

这几天,全省各地进入“党代会时间”。创新,在各地党代会报告里,都是多次出现的热词、关键词。

“重振洛阳辉煌,首先必须全面激发创新活力,让创新成为洛阳最鲜明的城市特质”“鹤壁山城区将继续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动力,让传统产业开新花焕新姿”……

加强顶层设计,层层推进落实,上下同心、一抓到底,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以创新的劲头推动问题一个个解决、工作一项项落地、难关一个个攻克,这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创新。

突破“最先一公里”

郑东新区,龙湖北岸,嵩山实验室主体结构已经动工,在这片“龙脊”之地勾勒下第一笔。

这是河南首家省实验室。7月20日,嵩山实验室挂牌成立,省实验室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神农种业实验室揭牌运营,黄河实验室呼之欲出。短短两个月,河南在重塑实验室体系、搭建一流创新平台上,迈出一系列实质性步伐。“十四五”期间,我省将高标准建设10家省实验室。

河南为何如此看重省实验室建设?往上看,这是整合省内优质资源、借助外智外脑发展科技创新,对接国家战略科技体系,谋划争创国家实验室的必经之路;

往下看,这是面向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高位嫁接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的最优选择。

放眼全国,不少人早已意识到其重要性,已经跑到了前头。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安徽、四川等多个省市,纷纷招请学术“大腕”,发力省实验室建设。

目前在河南,作为实验室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有16家,占全国总数的比重不足3%,实验室体系提质增量势在必行、亟待突破。

一方面,主动对接,展现决心。

“从挂牌那天开始,合作问询的电话就没断过。”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嵩山实验室筹建组组长陈鸿昶说,实验室的成立让外界看到我省信息技术领域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嵩山实验室已和中科院、华为、阿里及多所省内外高校完成首轮洽谈,将在数字治理现代化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

另一方面,重构链条,彰显担当。

“种业实验室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在基础研究上发力,解决育种理论问题,又要与企业结合,实现品种的产业化。”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汤继华表示,作为神农种业实验室的组成单位,他们将为助力河南站上种业高峰添砖加瓦。

“嵩山”树起了一座高峰,“神农”种下了一粒种子,“黄河”也即将引来一泓活水。省实验室建设顺利推进,为全省重塑实验室体系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范式。而国家吹响整合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号角,更为河南带来新的契机。

在1根头发丝的横截面上,划切出7×7的栅格型痕迹,这个高度精密的工具,就是由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超硬材料磨具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0.01毫米极薄砂轮。

“我们是全世界第二个掌握这项技术的。”该公司科技发展部部长孙冠男说,“我们正进一步扩大在超硬材料制品领域市场占有率上的领先优势,如果能借重组对实验室改造提升,与更多行业内优势高校和下游企业联合,就能将更多优势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对于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来说,这同样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研究单一作物的实验室在发展上不占优势,我们之前在科研资源和人才等方面就较为欠缺。”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科技研究处处长吴建勇坦言,“如果顺利进入国家重组序列,能整合更多省内外前沿力量,拓宽研究方向,探索合成生物学、生物制药等领域。”

质提升了,量也要增加。我省将依托省内优势力量,在网络空间先进防御、药物化学、极端材料、分子催化与能源转化、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等领域择优培育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新创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通过优化重组进入新序列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财政每年给予1000万元支持,连续支持5年。

对规模更庞大的省级重点实验室队伍,提高准入门槛。我省现有24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针对部分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强,创新引领带动能力明显不足等问题,将以考核评估的方式进行优化调整,撤销一批、整合一批、警告一批、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

做好重塑实验室体系这篇大文章,突破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河南迈出了第一步,便不会再停下。

培育“人才一片林”

从指导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量身定做”建设方案,到研究审议支持“双一流”创建等4个文件58条举措;从提出中原大地要起高峰、勇于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到打造“双航母”、注重培育“第二梯队”……

聚焦高等教育,河南密集部署,鼓点声声提振人心,这是对“河南太需要好大学、太需要创新人才”的有力回应,也是对亿万父老乡亲心声期盼的郑重承诺。

建设国家创新高地,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输送的重任。河南,一定要把高等教育搞上去!

全省现有156所高校,数量全国第三。但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优质资源少——全国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河南仅有2所;465个一流建设学科,河南仅有4个。此外,全省只有博士授权高校10所、硕士授权高校19所。

把河南高等教育搞上去,必须“中原大地起高峰”。

2017年,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双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揭开了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十四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把“双一流”建设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来抓。省科技创新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专题研究“双一流”建设,审议通过了支持郑大河大“双一流”建设、实施高校“双一流”创建工程和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等4份文件,从资金、政策、人才、改革等方面,提出58条真招、硬招、实招,推动两校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力争实现晋位升级,强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把河南高等教育搞上去,不能忽视梯队建设。

全力培育“双一流”建设“后备军”,按照扶优、扶强、扶特的原则,遴选河南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11个学科作为“双一流”创建学科,力争新增1—2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这11个创建学科,是我省除郑大、河大优势学科外的最好学科,具备冲击一流的基本条件:都具有博士学位授权,都牵头或参与获得过国家科技“三大奖”,其中8个学科已进入ESI全球前1%。

把河南高等教育搞上去,还要重视职业教育。

你印象中的职业教育可能是这样子:成绩落后、不听管教的孩子,从职业院校出来后成了一手老茧、地位不高的技术工人。

实际上当代职业教育普遍是这样子:刘彭伟,龙翔电气高级主管,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电子系电力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手握3项专利。

河南职业教育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均居国内首位。作为全省标杆学校,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基于“产业+专业”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郑州宇通、郑州富士康等企业合作共建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实操水准高、创新能力强。

点上谋出彩,合力出重彩。今年6月,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立,院校与院校、院校与企业抱团发展,助推高职教育由“体格大”走向“体质强”。

重视人才培养,就赢得了创新优势,也必将赢得发展优势。

走好“发展一盘棋”

创新生态,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大学、研发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互相支撑、协同创新、共生演进的复杂网络系统。

如同“阳光”“空气”和“水分”,创新生态是创新活动赖以存续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

要把创新生态这个系统工程建设好,走好“发展一盘棋”,就必须在生态培育上拿出真招实招,付出耐心细心。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需要“春风化雨润无声”的创新服务。

“平台升级后,我们预约使用开放共享的大型科研仪器,感觉就像上淘宝购物一样方便!”9月8日,洛阳双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管理负责人陈小娟登录河南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后,惊喜地发现从界面和功能都有了新变化。

过去政府以“后补助”形式发放创新券,企业兑现优惠要等到年底。现在,企业登录平台后就可申领10万至20万元的创新券额度,预约的仪器服务在“下单”支付时,创新券可自动抵扣30%的费用。

有了细致入微接地气的服务,才能把政府激励创新的政策,变成企业看得见的实惠,化为实施科研创新的动力。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需要“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开放环境。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能否引进用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能显示一个地方的创新环境水平。”爱动超越人工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海勤认为,这类企业往往能解决很多行业卡脖子难题,打通相关产业链条。

作为一家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爱动超越切身感受到了“河南引力”。启迪科技服务集团根据公司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优势,为其“量身定制”落地支持方案,先后联系了洛轴、一拖等制造企业,为企业打开了市场,最终促成了爱动超越的全资子公司今年9月落地郑州。

深化科技开放合作,汇聚先进生产要素,企业置身这样的环境里,无论是“高大上”还是“小而美”,都能开拓自己的一片成长空间。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需要“日夜东流无歇时”的资源支持。

“连续三年,‘科技贷’支持额度从500万、1000万到2500万元,一路帮助我们立足创新、进军市场。”东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伟锋介绍,现在,17项发明专利和60余项软件著作权,成功凝聚起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科技贷”业务已实现放款58.64亿元,累计支持科技企业1170家(次)。9月24日,工行河南省分行与省科技厅签约,未来五年拟为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提供10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额度。

推动政、产、学、研、用主体贯通,促进人才、金融、土地、数据要素汇聚……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不能降格以求,必须高标准建设、重点发力——

要加快建设一流的创新平台,以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突破,对接嵌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从0到1再到N”的一流创新链条。

要加快形成一流的创新制度,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组织模式,改革科技评价机制,扩大高校院所科研自主权,努力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从制度层面为创新驱动提供保障。

要加快形成一流的创新文化,鲜明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合理容错机制,为创新生态注入灵魂。

下一步,河南还将强化对创新生态的评估考核,大幅提高科技创新指标在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评体系中的比重,让创新驱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棋眼”。

放眼“十四五”,河南将不断完善政策、优化服务,给足“阳光雨露”,营造最佳创新创业生态,让中原成为天下英才向往之地、企业发展之地、事业腾飞之地,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

曾经,“四大发明”中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都诞生于河南,创新基因流淌延续。

如今,中原大省抢抓机遇,拉高标杆,真抓实干,谋新求变,新的故事刚刚开始。(记者 柯杨 尹江勇 史晓琪 师喆)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