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4-09-11 15:42:17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是百姓记忆中河湖的美好景象。然而,由于面源污染、自净能力弱等因素,河湖水体易富营养化、产生大量水华藻类。藻类死亡后发黑发臭,受到影响的水体成为大地上的一块块“疮疤”。
近日,记者从云南省科技厅了解到,该省通过应用新兴技术清除水体污染物,成功改善水质。
系统治理提升湖水水质
在春城昆明,“母亲河”盘龙江穿城而过。河东岸的震庄迎宾馆有着88年的历史,是云南省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由于工作需要,来自北京的旅客张永每年多次往返昆明,时常入住这家宾馆。三年间,张永见证了宾馆景观水体的变化。“几年前,宾馆景观湖湖水呈黄绿色,略显浑浊,夏天还有异味,但现在,湖水清澈,异味消失,水草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张永欣喜地说。
据介绍,震庄迎宾馆景观湖水域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水深2至3米,水体容积约3万立方米,是宾馆户外景观的核心区。
多年来,由于湖周污染和补水水质不稳定,这一景观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底泥淤积厚达0.6米。水体藻类浓度过高,沉水植物基本消亡,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2022年初,云南省科技厅组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研究所、中冶地质西南有限公司、山东利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福建中微普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着手开展水体治理试点工作。合作团队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采用“固定化载体微生物系统+水华蓝藻应急防控+水生植物恢复+水生态系统调控”技术进行系统治理。
在水华蓝藻应急防控环节,科研人员在湖面喷施微小剂量的奥利海灭藻剂。不久后,一团团蓝藻碎片就漂浮到水面,可轻松捞取清理。清理后,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喷洒灭藻剂15小时后,水华藻类去除率高达98%以上。“这种灭藻剂在水体中能完全自然降解,无毒性,可以确保生态安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叶春介绍。
合作团队还对湖泊河道水体的底泥取样分析,筛选出具有高效降解湖泊底泥的靶向微生物,通过扩培系统大量培养,用于治理污染底泥。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震庄迎宾馆景观湖水体黑臭现象消除,水质全面提升,主要指标优于地表三类水质。
鱇浪白鱼是鲤形目鲤科白鱼属鱼类,仅分布于云南玉溪澄江抚仙湖十分洁净的深水中。“治理初见成效后,我们先后在震庄迎宾馆景观湖投放了近3000尾鱇浪白鱼鱼苗,目前已增加到近万尾。你看,这些鱼都有30厘米长了!”合作团队项目施工负责人赵大伟指着在水草中跳动的鱇浪白鱼说,对水质极为挑剔的鱇浪白鱼,就是项目成果最诚实的“验收员”。
清风徐来,波光潋滟。记者看到,震庄迎宾馆景观湖的沉水植物四季常绿,水下鱼儿嬉戏,与滨岸景观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技术攻关改善高原水体
让震庄迎宾馆水域焕然一新的治理实践,只是云南省科技厅与科研院所、环保企业组成的科研团队转化应用成果、治理高原水体的缩影。
在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异龙湖湖水水质一度变差。10余年来的数次特旱让大量水生植物死亡,残体在湖底腐烂,导致水体变差、湖泊底泥污染严重。
后来,科研团队在异龙湖用灭藻剂杀灭拟柱胞藻后,试验点位水体透明度迅速提高。经过持续治理,异龙湖水环境有所改善。“在云南省科技厅等部门支持下,异龙湖新一期治理项目即将实施。”赵大伟告诉记者。
此外,科研团队还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携手,在山东省日照市进行浔河蓝藻水华治理。他们在浔河微囊藻藻华暴发时,采用每升1毫克的除藻剂进行应急防控,治理后8小时,藻密度大幅降低,灭藻率达97.5%。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我们将持续对水体进行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云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处一级调研员高忠告诉记者,针对部分高原湖泊水质超标、藻类聚集、底泥污染严重等问题,他们将展开技术攻关,并开展藻类控制与水环境改善的工程示范。
“我们将与科研院所一道,探索一条湖水保护与利用双赢的发展之路,为改善提升高原湖泊水质提供技术支持,坚决打赢高原湖泊治理攻坚战。”高忠表示,云南省科技厅始终不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初心,紧紧围绕国家重点流域“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绘就绿色治理蓝图。
标签: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