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法律

每日快播:壹点笔墨|别让“科普月”成为形式主义的“科学秀场”

商业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时间:2025-09-10 18:21:00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全国科普月如期而至,各大场馆、学校、社区再次掀起一阵科学热潮。然而,在这片喧闹背后,我们是否应当冷静思考:年复一年的科普活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提升了公民科学素养?当科普沦为一场场热热闹闹的“科学秀场”,我们是否忽略了科学精神传播的深层困境?

纵观各地科普月活动,不乏这样的景象:VR体验区排起长龙,3D打印展示引人驻足,无人机表演赢得阵阵喝彩。然而,当人群散去,这些高科技展示除了带来一时的新奇感,究竟留下了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科普工作陷入了一种“技术迷恋”,过分追求展示手段的炫目,却忽视了科学思维方式的传递。科学精神的普及,绝非几次简单的体验活动所能达成。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科普活动往往停留在“单向传播”的模式。专家讲授、观众聆听,这种传统模式无形中强化了科学的“神圣性”,反而拉大了科学与公众的距离。真正的科学精神本质是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意识,但在当前许多科普活动中,公众仍然被视为被动的知识接收器,而非积极的思考参与者。倘若科普不能激发人的独立思考,那么再精彩的活动也难免沦为另一种形式的“科学表演”。

科普月的另一重困境在于评价体系的错位。当前衡量科普活动成效的标准,往往聚焦于“参与人次”、“活动场次”等量化指标,而非公民科学思维能力的真实提升。在这种导向下,主办方自然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吸引人眼球、制造热闹场面的活动形式,而那些需要静心思考、深度参与的科普内容则被边缘化。

要打破这些困境,科普工作亟需作出转变:从技术展示转向思维培养,从单向传播转向对话共建,从活动数量转向活动质量。具体而言,科普活动应当减少“炫技”成分,增加参与者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体验环节,建立科学家与公众的平等对话机制,而非简单的知识讲堂。此外,也应当多去关注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真实提升。

其实,科普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更多人记住科学事实,而是培养公民的科学思维习惯,能够用理性态度看待问题,用证据支持观点,用批判性思维审视信息。只有这样,科学才能真正成为民众生活中的精神武器,而非遥远的知识装饰。

(作者 耿跃)

标签: 消费导报网 24小时资讯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